97學年度班級讀書觀摩會討論紀錄

一、時 間:97年10月1日12:50∼13:40P.M.
二、地 點:圖書館三樓會議室
三、主持人:王琛瑤老師
四、示範班級:資二忠
五、閱讀資料: 文章題目:體諒

內容大綱:

  「明明已經是綠燈了,前面那輛車為什麼還愣著不動,搞什麼鬼?我狠狠地按了兩聲罵人的喇叭,前面的才大夢初醒般地往前開去「台北的交通都是這些人害的,到底是不是色盲?紅燈要闖,綠燈卻要停在那裡。會不會開車啊?」我對著車裡的友人發牢騷,好像自己是全世界最會開車的人。
  隔了幾天……「叭...」「叭什麼叭?」後面那一部像催命鬼似的車,對我不懷好意地猛按喇叭,我恍惚了一下,抬頭一看原來已經是綠燈了,很無奈地踩了油門。昨天媽媽生病,住進了加護病房。哥哥正和我商量什麼時候讓媽媽開刀的事。一方面想著她年紀這麼大,動手術會不會危險?可是如果不動心術,擺著勢必惡化,心裡的掙扎難以言喻。剛剛暫時的失神是因為正在思索這件事,才沒看到紅綠燈,後面那部車幹嘛沒耐心,又不是趕投胎。我獨自開著車,心裡咕噥著。
六、推薦理由:
  週記中常常有同學堤到,父母親工作很辛苦,我們要多體諒父母,不要做出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應該要好好唸書來報答父母親的辛勞…。但是,能夠確實做到的同學又有幾位呢? ”體諒”,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看似容易,實際上卻極難做到,常常說的天花亂墜,實際行動時卻又忘記當初的信誓旦旦。選讀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各位同學能夠藉此好好省思,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只是一眛的抱怨,停下腳步,想想別人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
七、分組討論:
編組:  
第一組:8,10,15,18,28,31,32 第二組:9,21,24,25,27,35,38
第三組:2,12,23,29,30,36 第四組:7,11,19,26,34,37
第五組:1,3,4,6,13,22,33 第六組:5,14,16,17,20
八、討論提綱:
  1. 將心比心
  2. 說話的重要性
  3. 三思而後行
  4. 角度
  5. 體諒的具體行動是…?
  6. 對?錯?
九、分組討論(報告):

第一組:
討論題綱:將心比心
  在這資訊火爆的時代,恐怕連幼稚園的孩童都知道,何謂將心比心了。
  可是明白歸明白,知道歸知道,想做到卻不是那麼容易。人與人相處間,難免會互動,互動中也難免會有所爭吵,抱怨就像文中的作者一般,當他在抱怨他人不會開車,而猛按喇叭時,何曾想過對方是否因某些事而煩憂,而沒注意到紅綠燈的變化,然而當他煩憂家中的親人,因生病而要開刀的事時,沒住意到紅燈轉綠燈,又抱怨他人沒耐心,才明白,將心比心這個道理。
  人和人之間有互動,就一定會有所爭吵,若我們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相信我們將減少許多紛爭的產生。

第二組:
討論題綱:說話的重要性
  人不應該老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眼前的事情,我們總是忽略了事情是有很多面的,如果在當下願意靜下心去想想事情發生的其他可能性,或許就不會把一開始錯誤的想法說出口了。
  立即的情緒,總是讓我們不小心傷害到其他人。我們應該學習用更多角度去看待事物,確定事情的真相後做出決定。
  不要老是把自己一時的情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這樣會對別人造成無形的傷害。到時才發現自己做錯,都已經為時已晚了。
  我們應該要設身處地的去為別人想,寬容別人無心所犯下的錯誤,也應該學習如何去體諒別人的心情!

第三組:
討論題綱:三思而後行
  在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說話是如何的重要,正所謂禍從口出,人與人相處之間難免會對話,然而有意或無意之中,說出的話也許就會不小心傷害或得罪了人,但自己卻不自知,事後發現,想彌補卻可能在也彌補不了了。? ??就像故事中的例子一樣,做火車的作者,因為受不了吵鬧,而譴責了孩子的父親,然後不明事理的他,確壓根沒想到,孩子的父親的妻子過世,而他在想著安排自己孩子的未來,而作者不經大腦所說出的話,卻可能又讓男孩父親疲勞的身心又多了一點重量。
  這則故事正是警惕人們說話時應該三思而後行,「禍從口出」更是說明了說話是如何的重要,從故事例子中,更是如此,因此,說話時應當先想過在說出,否則到時辨識後悔,怕也是於事無補了。

第四組:
我們所討論的題綱是:「角度」
  在這則故事中,我們這一組體會到了一個圓到底有幾度??90度??180度??270度??360度??甚至更多,但從哪個角度觀看才是正確的?? 一件事情有很多種解釋方法為這就是為什麼圓能如此得圓滿!! 很多人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自 私,而發洩自己的脾氣其實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圓,但卻因為自私而去紐別人的圓,而維護好自己的圓,去忽略的別人的圓。
  如果把一件事情比喻成一個圓~那一件事情就不可能只有單一的解釋,一件事情可以從多方面去想。事情的發生不是沒有原因的,通常不知道原因的人都會憑藉著自己的感覺或他人的訴說而去忽略了真正的內容許多誤會都是這麼產生的! 如果每個人能多聽聽、多看看事情的內容,先壓制住自己的衝動與自私,想想人家的感觸,說不一定你的依據自私跟衝動而使的悲劇更加嚴重,在文章中作者是否也因為自己的衝動與自己的自私而讓別人更難受。

第五組:
  我們所討論的題綱是: 體諒的具體行動是…?
  對於主題,我們覺得體諒別人,由自己開始。
  我們討論出3個結論
第一點:
  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要有耐心和公正的容忍。
第二點:
  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因為我們自己也有可能做錯的任何事情,所以更要原諒他人的必要。
第三點:
  體諒...就是偶爾站在別人的處境感受一下! 這就是最簡單的體諒了!

第六組:
討論題綱: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閱讀心得:一個人會在對錯之間猶豫著,有時候我們自己要想一想,別人提出意見時不該只是批評,應想一想這個人是以甚麼角度看這件事,一個環境可以造就行為、想法,或許多替別人想一想,很多誤會甚至是衝突會不見。

十、結論:(導師講評~王琛瑤老師)
  “初念淺,轉念深”。第一個念頭是對事件的情緒反應,通常較膚淺,也容易造成誤會;但一轉念,腦海裡會為對方找尋可能的理由。如此,心情一寬,憤怒也就消失無蹤了,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就不會發生。